【加密貨幣系列】達世幣
主要創辦人:Evan Duffield
創立時間:2014年
發行規模:1,890萬個
簡介:
貨幣發佈時原名XCoin,曾一度易名Darkcoin,最終改為達世幣(交易代號:DASH)。它以比特幣作藍本,為高匿名、去中心化的為點對點加密貨幣。其InstantSend功能,能縮短一般加密貨幣的認證時間,實現即時交易。
達世幣網絡由Masternode及礦工組成。而申請成為Masternode,需1,000達世幣作抵押金,避免有人惡意利用。網絡每2.5分鐘生成一區塊,透過其獨有獎勵計劃,九成挖礦礦產由兩者平分,剩餘一成則會傳至預算儲備。
達世幣亦逐漸被社會接受。截至2018年9月,全球已有近3,000商户(主要集中在委內瑞拉)利用達世幣作為交易媒介,長遠有助推動加密貨幣發展。
【加密貨幣系列】比特幣SV
主要創辦人:Craig Wright
創立時間:2018
流通規模:約1761萬個
簡介:
比特幣SV(交易代號:BSV)由比特幣現金(BCH)協議硬分叉而衍生。2018年,比特幣現金分裂成兩大陣營,當中BSV支持者聲稱,比特幣現金已背離比特幣理念。SV代表Satoshi Visioin,為實現比特幣發明者中本聰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(Peer to Peer Electroinic Cash System)的願景,在毋須透過金融機構下,任何人都可直接透過網路進行支付。
官方表示,BSV能為客戶帶來更優質的用戶體驗、更低廉的商業成本和更安全的保護級別,其優越性足以取代全球任何的支付系統。
【加密貨幣系列】幣安幣
主要創辦人:趙長鵬、何一
創立時間:2017年
發行規模:2億個
簡介:
幣安幣(交易代號:BNB),由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Binance發行,對外公開發行(ICO)1億個,保證永不增發;亦不能透過挖礦取得,僅能用作所內交易。
伴隨著銷毀機制,官方每季會利用20%純利回購貨幣並銷毀,直至銷毀至1億個BNB為止。用户利用Binance交易時,亦會按其持有BNB數量,計算最高達五折的手續費優惠。
長遠而言,BNB亦是將來Binance區塊鏈交易平台的「燃料」,達致去中心化。
【加密貨幣系列】NEO
主要創辦人:達鴻飛
創立時間:2014年
發行規模:1億個
簡介:
NEO前身為小蟻區塊鏈(Antshares),於2017年6月更名。它被稱為「中國以太坊」,是國內首個開放源的區塊鏈平台,結合數字資產、數字身份及智能合約,致力實現「智能經濟」。
有別於以太坊僅以Soliditiy開發,NEO一大特點為高兼容性,支援Java、C#及Python等主流編寫語言,讓開發人員容易上手,降低難度。
NEO採用的DBFT共識機制(Delegated Byzantine Fault Tolerant),通過代理投票達成共識,約15至20秒生成一區塊;交易吞吐量經優化後可達到10,000TPS,大規模應用在各商業層面,如搭建數據交易市場、廣告市場等。
【加密貨幣系列】門羅幣
門羅幣(交易代號:XMR)為一種開源的加密貨幣,由Bytecoin改良後誕生。門羅幣與其它不同由比特幣衍生的加密貨幣不同,其建基於CryptoNote協議。
【加密貨幣系列】恒星幣
恒星幣(Stellar Lumens)(交易代號:XLM)為Stellar網絡中的原生代幣,該網絡由非牟利機構Stellar Development Foundation支援。Stellar旨在將人們與低成本金融服務聯繫起來,並希望扶貧。